Google的 Music Beta 已经推出三个月有多了,笔者有幸也拿到了一个测试帐号,进行了简单的试用。禁不住想谈谈云音乐发展的可能性。(以下图片点击小图可以显示大图

到现在为止,Google Music 还只是一个 beta 版,仅限于美国地区用户试用。新开帐号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免费正版歌曲,加入到自己的音乐库中。这些免费歌曲基本上涵盖了大多数风格,可惜大多数都是些美曰“经典”丑曰“老旧”的歌,但既然是免费,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Google Music 界面

Google Music 界面

左边的侧栏很简洁地对歌曲进行了分类,可以按照各种参数查看,和一般音乐管理软件大同小异。下方是播放器栏,点选一首歌开始播放后下方会独立运作,播放期间就算是去查看库中的其它歌曲也不会对播放造成任何影响,数据流的速度也比较令人满意,在测试中没有出现需要中途缓冲的情况。右上角的蓝色按钮说我们可以从自己的音乐文件夹中添加歌曲,点击以后会被要求下载“ Music Manager ”,一个只有 588kb 软件。

下载安装文件

下载安装文件

下载并安装好以后,Music Manager 会自动运行。首先当然还是要输入 Google 帐号密码,接着 Music Manager 会询问要从哪里添加音乐,并提供了四个选项:从文件夹、从 iTunes Library、从 WMP Library、从系统的音乐文档夹。选择好后会扫描音乐文件,然后开始上传继续阅读

一直以来都有人问:为什么要叫它做“音乐工业”呢?我也曾经有这个困惑,小时候我以为这只是因为这样叫听起来比较帅而已。但是慢慢了解后才知道原由。

只要会拧螺丝

工业,无论是手工业还是现代化的机器自动化工业,其最大特点之一便是生产量产型的产品。你说我这工厂一星期能生产一万个一模一样的hello kitty,那么这些hello kitty就是工业产品。你说我这“工厂”里的师傅精雕细琢一星期能做俩各具千秋的hello kitty,这就不叫工业产品了,叫手工艺品。所以很明显,音乐工业之所以被称为工业,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们的量产性。

同时,音乐工业也很好地继承了福特发明的流水线作业模式。福特以前的汽车,每辆都是独立完成,从底盘切割到打蜡抛光全是那几个师傅来干,装好了一辆才装下一辆。但是流水线提高了效率,每个工人只需要负责一个工序就够了,你切割完这个底盘就马上切割下一个,做好的底盘交给下面的人拧螺丝,拧完了这个底盘的螺丝马上拧下个底盘的螺丝。这样的好处是:每个工人只需要学会一种技能即可——我只要会拧螺丝,就能去厂里干活。

音乐工业也是一样,在音乐没有被大量复制和销售前,遵循传统音乐制作模式的乐手要负责从作曲、作词、编曲、演奏到录制甚至宣传的所有工作,简直要懂得十八般武艺,一般人还真干不了。 而音乐工业化后就简单了,A作曲完了交给B编曲,同时还有C负责作词,作好的词曲交给D演绎,F负责录音,GHI帮D和音,J搞混音,K来调音,宣传推广有LMN负责……

这种流水线的好处显而易见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