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很少听中英文以外的歌曲,因为我认为歌词是一首好歌不可或缺的元素。即使周杰伦给一些抖音神曲重新编曲作曲,如果还用原来的歌词,它们也不会是优秀的作品。当我听不懂或读不懂歌词时,只能靠翻译来理解,但并非所有翻译都能精准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细节,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原本语言写成的歌词就会失去一部分信息。因此,如果别人向我推荐了一首用陌生语言写成的歌曲,我就会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无法欣赏到作品原始语言中隐藏的精彩细节。

珂拉琪

珂拉琪

直到后来听了美秀集团,我的这种奇怪的焦虑才逐渐消失:美秀集团有很多台语歌,但其中一些并不需要太关注歌词,只要能听懂动次打次就行了……在美秀集团之后,另一支台湾乐队珂拉琪(Collage)于2021年发行了他们的首张专辑《MEmento·MORI》,比起美秀集团更甚,这是一张我完全听不懂歌词的专辑。珂拉琪由主唱夏子・拉里又斯(Natsuko Lariyod)和吉他手王家权组成,正如他们的乐队名字Collage(拼贴画)所象征的那样,他们在这张专辑中一共使用了四种语言:台语、日语、阿美语和英语。专辑的前四首歌全部是由王家权所写并以台语演唱,后四首则由女主唱夏子所写,主要以日语和阿美语演唱。虽然我完全听不懂,但我通过珂拉琪官方YouTube账户里的中文字幕和其他地方的翻译歌词,尝试着理解了其中四首台语歌曲。因此,这次不聊配器编曲,我想按照我的理解,分享专辑里其中一首歌曲〈萬千花蕊慈母悲哀〉的歌词继续阅读

“Billboard”这个词对于关注欧美音乐的朋友来说应该是个很熟悉的词,国内一般翻译成“公告牌”。在大多数中国歌迷的眼中,这个词是欧美流行音乐的风向标,指明了欧美音乐流行的方向。”Billboard”的全称应该是”Billboard 200″,也就是说它列出了每周在美国本土销量最好的200张EP和专辑。最早的一期Top 200榜单是在1945年由Billboard杂志发布的,时至今日,由于这个榜单的影响力太大,人们甚至忽略了原本的Billboard杂志,而仅仅注意Billboard 200。

在Billboard迄今为止的60多年历史中,出现过一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现象级专辑,现在就来看看10个Billboard历史中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吧。

1、在榜单上停留时间最长的专辑:
Pink Floyd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741周

Pink Floyd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Pink Floyd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1988年4月23日,《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终于从Billboard 200榜单中滑落,一个奇迹就此结束。继续阅读

上次的Within Temptation乐评里提到了一篇关于12星座喜欢哪种类型音乐的文章,这次就完整地把文章转载过来了,挺好玩的一篇文章,不过仅供参考 😛

半世纪沉浮,摇滚界也有十二星座之分,星星们,来看看自己属于哪一只吧

白羊,速度金属

无疑,我们的羊羊是速度和运动细胞极佳的,事实中很多白羊也对金属情有独钟,大概是因为火相星座的爆发,更何况白羊独立要强喜欢居于人的领袖位置,对于喜欢比速度讲究再舞台上的技巧演示陶醉其中的速度金属来说,羊羊当之无愧哦

金牛,流行摇滚

牛牛喜欢过着富足平顺的生活,太过于另类的艺术他们会嗤之以鼻,更何况他们对于主流艺术的审美和创造力也是顶级的呐,所以他们最适合再舒适的环境中创造顺应社会的歌曲,在公司安排的大规模演出中一展牛资了继续阅读

继续前几天关于SXSW音乐节免费音乐的话题,上次有童鞋说为什么不给这一大堆歌曲做一个介绍列表,这次就来弥补一下,给大家一个关于这1000多首歌的简单介绍。

这位名叫Paul Ford的大侠听完了所有1302首歌曲,并且为每首歌都用6个单词评论了一下,具体列表的地址请点击这里

Paul总结的列表很简单,表格从左到右依次是歌手、歌曲名、评论、评分。其实大家关心这4列也就够了。而且Paul还很贴心地为每首歌都加上了下载链接,只要在“Rating”那一列右键另存为就可以把歌曲下载下来了。

呃……其余的也没啥好说的,各位参照这个评论列表去找自己喜欢的音乐就行了。

很久没有整理这种关于音乐历史和文化的文章了,不知道这样的文章大家是否感兴趣,无论如何,希望您能给我留言说说你的看法,谢谢:)

你知道拉丁音乐的历史上有过很多次曲风的变换吗?事实上拉丁美洲的音乐史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历史。风格上,拉丁音乐主要融合了本地传统的土著音乐和西方、非洲音乐。音乐在拉丁美洲的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文化、宗教还是政治上,所以拉丁美洲也慢慢成为了许多音乐风格聚集的地方。从一个角度说,拉丁音乐受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音乐的重大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还吸收了古巴的哈巴内拉舞曲(Habanera)、墨西哥的康久图音乐(Conjunto)等。也就是这些多种多姿的音乐风格让拉丁音乐看起来如此多变和独特。

本地土著音乐:
前面说过了,音乐是拉丁美洲本地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拉丁美洲本地音乐比较富有宗教性质,但它还是会歌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拉丁音乐混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当地的人也会使用不同的乐器来为歌曲伴奏。他们经常使用的乐器有kettledrum(定音鼓)、rattles(嘎嘎器,类似拨浪鼓)、tlapitzalli(一种笛子)、teponatzli(还是一种鼓)、以及 conch-shell trumpet(一种喇叭)。其中有些乐器被认为是表现虔诚的工具。多变的乐器和韵律也依照地区的变化而变化。

Habanera:
很多拉丁音乐至今仍处在未被发现的边缘,在西方殖民者抵达拉丁美洲之前,很多拉丁音乐都因为整个拉丁美洲被世界隔绝而不为人知。也因为殖民者的到来,拉丁音乐往往包含了很多的欧洲音乐元素。在19世纪Habanera刚刚传入拉丁美洲的时候,它是古巴家庭的舞蹈伴奏曲,而“Habanera旋律”是这种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它常常还会伴随着一些歌唱。继续阅读

随着第51届格莱美奖的临近,关于这届格莱美的有趣宣传品也浮出水面。看看下面这几张图片吧,这是几张巨星的肖像,不过应该能看出这些肖像画的独特之处:它们都是用一些歌曲的名称拼成的,而这些歌曲,也是肖像上的艺人选出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歌曲。是不是很cool?在2月8号(北京时间2月9号)的格莱美颁奖典礼之前,这些肖像将作为宣传创意在电视和网络上播放。

Music Makes Us

本届格莱美的主题是“Music Makes Us”,继续阅读

今天偶然找到了《Now That’s What I Call Music!》第一辑的封面,感觉真是太好玩了,完全没有现在Now系列的风格,于是上网翻了翻Now系列的资料,发现这个系列已经走过25年的路程了。

任何关注欧美音乐的人都不可能没听说过这个《Now That’s What I Call Music!》系列,这个网罗当前欧美乐坛最流行歌曲的系列总能在发售时创下佳绩。虽然以前朋友聊起这个系列时总是对它充满不屑,把它列为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