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为什么是工业?

一直以来都有人问:为什么要叫它做“音乐工业”呢?我也曾经有这个困惑,小时候我以为这只是因为这样叫听起来比较帅而已。但是慢慢了解后才知道原由。

只要会拧螺丝

工业,无论是手工业还是现代化的机器自动化工业,其最大特点之一便是生产量产型的产品。你说我这工厂一星期能生产一万个一模一样的hello kitty,那么这些hello kitty就是工业产品。你说我这“工厂”里的师傅精雕细琢一星期能做俩各具千秋的hello kitty,这就不叫工业产品了,叫手工艺品。所以很明显,音乐工业之所以被称为工业,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们的量产性。

同时,音乐工业也很好地继承了福特发明的流水线作业模式。福特以前的汽车,每辆都是独立完成,从底盘切割到打蜡抛光全是那几个师傅来干,装好了一辆才装下一辆。但是流水线提高了效率,每个工人只需要负责一个工序就够了,你切割完这个底盘就马上切割下一个,做好的底盘交给下面的人拧螺丝,拧完了这个底盘的螺丝马上拧下个底盘的螺丝。这样的好处是:每个工人只需要学会一种技能即可——我只要会拧螺丝,就能去厂里干活。

音乐工业也是一样,在音乐没有被大量复制和销售前,遵循传统音乐制作模式的乐手要负责从作曲、作词、编曲、演奏到录制甚至宣传的所有工作,简直要懂得十八般武艺,一般人还真干不了。 而音乐工业化后就简单了,A作曲完了交给B编曲,同时还有C负责作词,作好的词曲交给D演绎,F负责录音,GHI帮D和音,J搞混音,K来调音,宣传推广有LMN负责……

这种流水线的好处显而易见,与汽车流水线一样,一个人只需要一种技能,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入行门槛,也加快了人才的培养速度。例如A,只要读一个两年的作曲系毕业就成,天亮一睁眼就作曲,别的不管,反正每月有工资和提成。又例如C,甚至不用读啥书,靠天赋,无时无刻都写词,反正写词就要一支笔,啥时候都能干,至于写出来的能不能用那就另说。所以你会看到某某唱片公司的“签了新人”后会开始帮他/她“选歌”,也就是说平时这些作曲家作词家交给资本家(唱片公司)的作品(这里应该叫做初级产品)都在资本家那存着呢,等待一个人来演绎。

流水线下批量生产的唱片

流水线下批量生产的唱片

你出样子她出声儿

这个演绎的人选才是重中之重,在传统音乐制作模式中,乐手既是作词家,也是作曲家,更是表演家,可惜上帝为你开了一扇门不一定帮你开另一扇。可能你作曲真的很厉害,可惜词穷。或者你词曲双绝,可惜其貌不扬,表演不够赏心悦目,例如瞎子阿炳。而既然音乐工业已经摒弃了对全能型音乐人的需要而将音乐人简化为制作工序,那么表演者与原作者的分离就是大势所趋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么说吧, 如果你长得丑唱得难听,那简直就是破坏社会和谐;如果你长得丑唱得好,那我捂着眼睛也能勉强听听。但如果你长得美唱得好听,那就是才貌双全;如果你长得美唱得难听,人无完人勇气可嘉是个好姑娘…今晚我教教你唱?

所以才有“演而优则唱”,就冲着你这张脸我唱片公司就签你了,反正词曲都一大堆等着你,帮你选些适合你的……哟你身材不错功夫一流,那就帮你选几首电子舞曲让你能大跳艳舞翘臀挤奶。哟你脸蛋匀称皮肤白皙,那就帮你选几首纯美爱情打造玉女。你不会唱?聘请声乐导师教你,实在教不会就找人代唱。反正这是流水线工业,你出样子她出声儿。什么?不道德?你不说我不说谁人知道,都是业内不成文的规矩,林妙可都这么干,人家小女孩比你成熟一百倍你好意思么?

林妙可(上)是工业化造星运动下的典型

林妙可(上)是工业化造星运动下的典型

“四不”好青年

因此,现代音乐工业打造的一个所谓“艺人”,他/她所代表的并不是自身才华,而是一个集合,包括了背后一众唱片公司雇员。艺人必须以完美形象示人,外形帅、靓、美、型,性格善、纯、蔼、聪,是人人都喜爱,人人都想要成为的模范。这样他们穿的衣服才会被争相购买,他们用的产品才会大卖特卖。他们是偶像。这点在崇尚完美主义的亚洲文化地区尤为显著,偶像团体和天王巨星在日本、韩国、中国红得发紫。这些不抽烟、不喝酒、不吸毒、不搞婚前性行为的偶像们仿佛是天上掉下来的神仙,来人间捞钱。反而在欧美这种包装式的偶像买少见少,除了一个Justin Bieber外,大多数艺人还是有些底气的,至少大都参与创作,Taylor Swift和Lady Gaga虽然也被包装得厉害,可她们好歹也算作曲家,况且她们也没有为了博取好感而标榜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吸毒、不搞婚前性行为”……

偶像艺人需要“不抽烟不喝酒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保持正面形象获取好感。在道德准则比较严苛的亚洲文化中,谁能体现更多正面的形容词,谁就能被更多人喜欢。而在欧美,道德环境相对宽松,基督教更明白人生来就是带着原罪的,有缺点很正常,反而坏人比好人更有魅力。如果某亚洲的男子偶像团体是用“坏坏的酷”做卖点,他们依旧“不抽烟不喝酒不……”,但欧美“的坏坏的酷”就是真坏,歌词全是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过两天真人因为藏毒持械到牢里蹲了半年,人气还不减。

名词的出现

创作型歌手:我对“创作型歌手”这个头衔很不理解,歌手难道不是本来就该会创作吗?你光会唱歌顶啥用啊,我在KTV大杀四方是个人都说我唱歌好,也没见人家叫我“歌手”。所以“创作型歌手”是在现代音乐工业偏离了传统创作模式太远的情况下产生的畸形称谓。

偶像团体:有人问为何会出现“偶像团体”?其实新人要组团的首要原因当然是合唱确实比独唱好听(不然怎么会有“滥竽充数”的故事)。其二嘛当然是作为一个表演者,有几门自身工作以外的才艺是非常重要的,但你要一个人学会一身高音低音海豚音BeatBox Rap滑板涂鸦霹雳舞玩杂技变魔术翻跟斗打鼓弹琴打篮球还得幽默会搞笑,恐怕累得有点够呛。但若是偶像团体就简单了,一人学一样即可,与流水线作业道理一样。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如果偶像是单人,出席综艺节目就只能去访谈类节目,而偶像团体不仅能去访谈类还能去更具娱乐性的游戏节目,电视台也欢迎。

与任何工业一样,音乐工业沿用几十年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也有弊端。首先是由于创作人与表演者的分离,,导致创作者的意图有时不能被充分表达,同时由于创作人在无尽的创作循环中闭门造车,作品经常固步自封或是相似度太高,引来了一些例如“流行音乐没有灵魂”的批评。其次是在次世代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下,偶像的光环逐渐被打破,使用传统音乐制作模式的独立音乐人开始被发掘,听众与创作者之间逐渐不再需要一个中介(唱片公司)来沟通。这就好像厂家直销的大型超市一样,去掉了中间商,价格更低质量更好更受消费者喜欢。这种新型音乐传播模式会逐渐取代固有的工业模式,为奄奄一息的音乐产业注入新希望。
以上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3 评论

回复 Yo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