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更新已经是一年半以前了,其实唯音乐大概从2012年开始就不太活跃了。我在过去的这两年基本也没有听过什么歌,甚至两年前重装的系统里都没有安 Foobar2000。曾经一起写博客的朋友们大都失去了联系(除了安同学),毕竟生活不能靠写点音乐感悟填饱肚子,大家也都为了更现实的目的各奔东西。对我来说,虽然过去的这段时间中充满了疲惫和不如意,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把这个博客关掉,因为我相信有一天我还会重新开始写。

近期的生活看似进入了一点正规,于是我也想要重新拾起这个失去了大半访客的一隅空间。暂时的计划是每周更新一篇博文,但是与之前不同,我不打算再提供下载。原因之一是之前传播了太多盗版音乐,良心受挫;其二是国外的网络和国内几乎是两个世界,上传歌曲不易,我访问百度云这种网盘的速度挺慢,而对我来说速度够快的 Google Drive 在国内根本不可用;最后的原因是在线音乐的发展,过去的两年期间各种在线音乐服务取代了很多人的桌面播放器,就像 CD 淘汰黑胶,mp3 淘汰 CD,会不会有哪天大家硬盘中的数字音乐文件也会被淘汰掉?

一个不再提供下载的音乐站,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吸引来访客。其实在本站流量最高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很想知道有多少读者是为了看我写的那些充满鄙言累句的所谓“乐评”而来,又有多少是为了下载我提供的资源而来。很后悔没有在那段时间搞个投票调查,现在我的这个疑惑恐怕永远无法解答了。

说到“乐评”,它确实是一个主观色彩浓厚的东西,往往只能代表作者一个人的感受。在现在这个网络如此便利的时代,读一篇云里雾里的评论可能还不如自己去把歌找来听一下,听者的主观感受也会在大量可选的音乐中锻炼成型。所以无论作者在自己的文字中如何拼命褒奖或贬低一个歌手一张专辑,别人永远会用自己的耳朵评判。于是在网络和大家日益成熟的主观意见冲击下,《Hit轻音乐》在2013年停刊了,当时停刊的消息还在读者群体中还稍微震动了一下,不过也很快归于平静。我个人对这本杂志还挺有好感,毕竟我唯一一篇成为铅字的文章就刊登在他们的某期上。但是 13 年的时候我好像还在GRE的苦海中挣扎,也没能写点酸文怀念一下他们。只是后来得知杂志的一些编辑现在仍然从事音乐相关的工作,也算得到少许安慰。

最后一件值得说的事,是我和安同学最爱的歌手之一,苏格兰民谣歌手 Cara Dillon 阿姨的官方网站也消失了,安同学说是域名过期未续费,已经被人抢走。看来以后 Cara 阿姨在中国的名气要靠安同学维护的 Cara Dillon 中文站来支撑了。虽然那个中文站也很久没更新了 🙂

这是一篇迟到了九天的日志。2011年9月30日,是 VinMusic唯音乐 的三周岁生日。三年前我刚创建这个音乐小站的时候,我的计划是每逢9月30号,都要认真写一篇总结的或者纪念的日志,但是三年的时间飞逝,不知不觉我就忘记了自己的计划。而现在,当我要补上这篇纪念日志的时候,我竟不知道应该从哪写起,我甚至想不起去年的9月30日我有没有写纪念日志。现在我虽然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感受,但是这些感受却全是无法串联在一齐的片段。既然无法写出一篇紧凑的日志,那我就只能尝试把每个片段整理成段了。

这里

曾经的“音乐它”

曾经的“音乐它”

无论从网站域名来看还是从网页标题来说,“这里”都应该被叫做“VinMusic唯音乐”,但是我在写这篇日志的时候却始终会回想起这里曾经的名字——那个毫无意义且有点可笑的“音乐它”。几天前,我收到了域名服务商发来的邮件,”music-it.cn”这个域名正式失效,它不会再指向现在的这个“vinmusic.com”了,如果你现在尝试访问它,只能得到一个无法连接的错误提示。这种感觉对我来说很奇怪,就像曾经有一个好朋友,但是现在被我单方向断绝了来往,我有些怀念他,却又很想消除他留下的痕迹。

我知道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当这里叫“音乐它”的时候,是我为这个音乐小站付出最多的时候。那段时间我疯狂地写着文章,几乎是保证一天一篇的更新速度,无数次在晚上下课之后依然强迫疲倦的大脑思考出一段段文字。那段时间“这里”每天都会有新留言,每天看着大家对我的鼓励、批评、讽刺、赞同都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个小站的活力。那个时候,这个音乐小站就是我的梦想,我的乌托邦,我心甘情愿地为它付出我大部分的精力。但是这个阶段没有能一直持续下去,在这里改名叫“唯音乐”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我看到了一个新的梦想继续阅读

Google的 Music Beta 已经推出三个月有多了,笔者有幸也拿到了一个测试帐号,进行了简单的试用。禁不住想谈谈云音乐发展的可能性。(以下图片点击小图可以显示大图

到现在为止,Google Music 还只是一个 beta 版,仅限于美国地区用户试用。新开帐号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免费正版歌曲,加入到自己的音乐库中。这些免费歌曲基本上涵盖了大多数风格,可惜大多数都是些美曰“经典”丑曰“老旧”的歌,但既然是免费,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Google Music 界面

Google Music 界面

左边的侧栏很简洁地对歌曲进行了分类,可以按照各种参数查看,和一般音乐管理软件大同小异。下方是播放器栏,点选一首歌开始播放后下方会独立运作,播放期间就算是去查看库中的其它歌曲也不会对播放造成任何影响,数据流的速度也比较令人满意,在测试中没有出现需要中途缓冲的情况。右上角的蓝色按钮说我们可以从自己的音乐文件夹中添加歌曲,点击以后会被要求下载“ Music Manager ”,一个只有 588kb 软件。

下载安装文件

下载安装文件

下载并安装好以后,Music Manager 会自动运行。首先当然还是要输入 Google 帐号密码,接着 Music Manager 会询问要从哪里添加音乐,并提供了四个选项:从文件夹、从 iTunes Library、从 WMP Library、从系统的音乐文档夹。选择好后会扫描音乐文件,然后开始上传继续阅读

一直以来都有人问:为什么要叫它做“音乐工业”呢?我也曾经有这个困惑,小时候我以为这只是因为这样叫听起来比较帅而已。但是慢慢了解后才知道原由。

只要会拧螺丝

工业,无论是手工业还是现代化的机器自动化工业,其最大特点之一便是生产量产型的产品。你说我这工厂一星期能生产一万个一模一样的hello kitty,那么这些hello kitty就是工业产品。你说我这“工厂”里的师傅精雕细琢一星期能做俩各具千秋的hello kitty,这就不叫工业产品了,叫手工艺品。所以很明显,音乐工业之所以被称为工业,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们的量产性。

同时,音乐工业也很好地继承了福特发明的流水线作业模式。福特以前的汽车,每辆都是独立完成,从底盘切割到打蜡抛光全是那几个师傅来干,装好了一辆才装下一辆。但是流水线提高了效率,每个工人只需要负责一个工序就够了,你切割完这个底盘就马上切割下一个,做好的底盘交给下面的人拧螺丝,拧完了这个底盘的螺丝马上拧下个底盘的螺丝。这样的好处是:每个工人只需要学会一种技能即可——我只要会拧螺丝,就能去厂里干活。

音乐工业也是一样,在音乐没有被大量复制和销售前,遵循传统音乐制作模式的乐手要负责从作曲、作词、编曲、演奏到录制甚至宣传的所有工作,简直要懂得十八般武艺,一般人还真干不了。 而音乐工业化后就简单了,A作曲完了交给B编曲,同时还有C负责作词,作好的词曲交给D演绎,F负责录音,GHI帮D和音,J搞混音,K来调音,宣传推广有LMN负责……

这种流水线的好处显而易见继续阅读

更新完毕!!

目前我用的网络好像被运营商限制了上传,无论我用什么工具,上传速度最高都只有5K每秒,所以这些扫图我只能慢慢更新,杯具的速度……

大盒子里面的全部CD

大盒子里面的全部CD

这个资源不是音乐,而是这套 The Beatles -《Stereo Box Set》的唱片内页的图片扫描版。发这个也是为了填一个VeryCD资源的大坑。曾经有人在VeryCD上发布过这套 The Beatles 的纪念专辑,但是那位发布者没有在资源里面加上专辑的内页扫图。后来VeryCD上有同学求这些扫图,我就自己来填这个坑好了。继续阅读

I like to watch live performances, including theater performances, dance performances, and of course music concert. After reading a concert, often there are many heart throb. Often in the hope that they moved into refining the text, and even written songs. Huang Yunling have a song that she wrote after watching the Tournament Of Roses Parade Tickets, the song “Saturday’s concert,” included in her “departure” album.继续阅读

今天是VinMusic资深闷骚作者 mossytongue 同学订婚的日子,我代表VinMusic各位成员祝你开心幸福,小伙子加油吧,哈哈。

本来想给你贴张专辑祝贺一下的,但是没找到适合订婚听的……所以就给你贴一首歌吧:

A Cursive Memory – Perfect Company:

I’ve been to just about a million places,
Sunny skies everywhere and in between,
But just to know I’m right here with you,
It’s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I’ve ever seen.

Oh my God you’re such a beautiful girl,
With such a wonderful way in such a beautiful place,
The sun is shining and it warms my face,
What a wonderful day I just hope it can stay.继续阅读

此文为《HIT 轻音乐》杂志供稿,请勿转载!

其实本不想贴这篇稿子的,因为首先它仅仅是我以第一人称口吻写的音乐心情故事,感觉跟VinMusic的主题有些偏离。另外就是这故事虽然虚构为主,但是还有部分事情是真实的,比较内心的东西我不太乐意与他人分享。不过由于答应了当初几位朋友的要求,所以最终还是贴出来了。关于这篇文章里提到的Cat Stevens,请参考Cat Stevens -《Tea for the Tillerman》

Father And Son

Father and Son

Father and Son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