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超级爱披头士,虽然我不会经常把他们的作品拿出来反复听,但是他们仍然是我的摇滚乐启蒙。我仍然记得我最早接触到披头士唱片时的感受:残缺的声道,现在听起来很有年代感的配器声音;但是音乐本身却无比吸引人,现代摇滚的常用元素很多源自他们:迷幻摇滚、民谣、民族音乐和现代摇滚的结合。他们带来了歌词与主题的深度化,让一个单纯的娱乐转向更具社会性和内省性的表达。喜欢音乐的人,有谁会不爱上披头士呢。
今年上半年在街边看到了旧金山的 De Young Museum 笛洋美术馆即将开始 Paul McCartney 摄影展,当时就让我满怀期待。这个名为《Eyes of Storm》的展两年前从伦敦开始,再到东京,最终来到了旧金山。
我个人感觉,除了利物浦、伦敦之外,和披头士渊源最深的城市就应该是旧金山了:披头士的最后一场演唱会就在旧金山 Candlestick Park 体育场举行。而这座球场在 2015 年拆除前,Paul McCartney 个人还完成了这座体育场的最后一场公开演出。
对于这个摄影展本身来说,这些照片多是随手拍。但它们的价值在于拍摄者——这位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音乐人,用他的视角捕捉了披头士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些60多年前的胶片,带着颗粒感,也把人带回那个年代。60年前,披头士在美国如全民偶像,掀起席卷全国的披头士热,粉丝为之疯狂。60年后,Paul 拍摄的250多张照片重返旧金山展出,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幕后视角,让我们窥见这个世界最著名乐队的崛起之路。

Paul McCartney
Paul 的自拍。不是我没对上焦,是 Paul 没对上。

Jane Asher
完美诠释人像摄影三要素。照片上是 Paul 的第二任女友、英国演员 Jane Asher。著名单曲《Yesterday》就是在她家完成的。

John Lennon
戴眼镜的约翰·列侬。Paul 回忆,只要有女粉丝在,列侬就会摘掉眼镜,因为列侬认为不戴眼镜更好看。在披头士时代,列侬的公众形象多不戴眼镜。多年后,Paul 仍怀念那个戴眼镜的列侬:Paul 的自家人都视力好,所以他再也没见过别人摘眼镜、迷茫擦镜片的画面。

US Capitol Building
经典车窗构图。现在哪个风光摄影师不会拍上这么一张呢?

Brian Epstein
右上角是他们的首位经纪人布莱恩。他声称是为披头士才华而来,其实他是 gay,喜欢列侬。虽32岁因药物过量离世,但他的人生应无憾:每天与心仪之人相伴,还经营着当时最赚钱的生意。
这个摄影展里布莱恩出现的次数很多,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其实是乐队的第五人。
另外布莱恩的离世间接导致了披头士乐队的解散:他去世之后,Paul 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乐队的管理者,但是列侬却渐渐的无法忍受 Paul 的管理。最终两人不欢而散,披头士就这样结束了。不过后来 Paul 和列侬的关系并非一直如冰冻三尺般僵硬,两人的关系经历了和好、争吵再分手的起起伏伏,直到列侬被刺杀。Paul 在后来也无数次表达过对列侬的想念。

Gun
美国警察的配枪。英国警察不配枪,所以 Paul 印象深刻。可能在 Paul 的眼中,这是英国比美国更好的原因之一吧。

Hertz
这一块的展览布置深得我心,黄墙配照片上 Hertz 租车公司的亮黄 logo。

Pool
看展前,我以为 Paul 的镜头会捕捉成名的烦恼,但事实证明我想多了。照片里满是无尽快乐。那是披头士的巅峰时代,Paul 形容,就像在拍一部激动人心的电影,自己成了明星。

PENTAX
1960年代的宾得单反相机,那年代日本相机已经开始征服世界。

Ali & Beatles
最后这张照片其实不是 Paul 的作品,而是当时的记者所拍,记录了 1964 年他们会面的场景。很巧的是,照片上的人都是我小时候印象中最早知道的英国人和美国人。
最后再来听一遍《Yesterday》吧!
PS. 这篇博客里的照片都是我用徕卡 M240 + 50mm/F1.4 镜头翻拍的,没有调色,清晰度还凑合。
作者:feicun
原文链接:Paul McCartney 摄影展:风暴之眼
VinMusic版权所有,采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